
“大場失守后,東戰(zhàn)場再也不能樂觀了,敵軍抵蘇的消息傳到我耳中,我只得向上帝祝福全家的平安。”這是抗日先烈王傳馥在奔赴革命前寫給父母的一封信,更是一封立志報國的“宣言書”。7月17日,來自北京26所高校的82名青年教師在江東門紀念館“三個必勝”展廳,用他們最真摯的聲音,深情地朗誦了一封又一封革命先烈們決絕而悲壯的“抗戰(zhàn)家書”。
朗誦《王傳馥致父母書》的是來自北京服裝學院的鄂冠男老師,他向記者介紹說,王傳馥從小生長在江蘇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中,長大后的他來到上海讀書,并自此開始接觸許多的革命書籍和進步報刊。“七七事變”爆發(fā)以后,王傳馥全家逃難到浙江湖州,他卻留在上海繼續(xù)求學。1937年8月,“八一三”淞滬會戰(zhàn)爆發(fā),上海、蘇南、浙北地區(qū)相繼淪陷,他所在的學校也被迫南遷。動蕩不定的讀書生活,使他深感國家危在旦夕,自己有責任挽救民族危亡,獻身民族解放事業(yè)。因此,他并沒有隨學校一起搬到安徽,而是毅然投奔到當時的紅色革命中心——陜北。這封信就是他赴陜前寫給父母的家書,信中充分表明了他對中國共產(chǎn)黨抗日救國主張的信任和自己立志救國救民的愿望!拔以诶收b前仔細翻閱了王傳馥烈士的生平資料,他立志報國投身革命的大義深深感動了我。當時,年僅17歲的他,尚且能夠放棄學業(yè)矢志救國。作為生在和平時代的青年人,我們更應該了解這些革命歷史,學習烈士們高尚的道德情操。不僅如此,作為一名高校教師,我們還要將這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傳遞給學生們,讓紅色的革命血液在高校中流淌不息。”
現(xiàn)場,北京青年政治學院、中國音樂學院、北京建筑大學、北京城市學院等數(shù)所高校的多名教師都一一上臺朗誦了革命先烈們的“抗戰(zhàn)家書”。來自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的劉曉旸老師朗誦了《唐仁玙致妻書》。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自己剛讀完這封家書,就紅了眼眶!霸谙攘宜鶎懙募視,既有熱血軍人的壯烈絕筆,也有夫妻之間的款款深情。我能深刻地感受到,唐仁玙雖然身在行伍一路顛沛,但始終不忘對親人的牽掛,秉持著拳拳家國之心。”
版權聲明:
本站資訊來源于網(wǎng)絡,如果侵權,請與本站聯(lián)系。